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增材制造学院简介
增材制造学院自成立以来,以服务浙江先进制造业为己任,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开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校首批职业本科专业)和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等3个专科专业。学院是中国金属增材制造技术人才培养联盟理事长单位、全国现代焊接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教育部材料工程类教指委主任委员单位、中国机器人产教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浙江省增材制造中高职教育联盟暨省增材制造产业学院理事长单位、浙江省铸造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肯职业教育合作示范中心成员,拥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浙江省特色专业、浙江省3D打印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莱茵授权工业机器人培训考试中心、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及教学团队、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基层组织。先后获评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浙江省“三育人”岗位建功先进集体、浙江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等荣誉。
图1 增材制造学院荣誉榜
增材制造学院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领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1支(6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级中高职一体化教师创新团队1支。现有专兼职教师50余人,在职教授与副教授13人、高级技师2人,博士学位教师达30%以上。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获得者1人、省师德楷模1人、省“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1人、记省一等功1人、省教坛新秀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省部属企事业单位名师高徒1对。多位教师担任中国焊接学会熔焊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精铸协会秘书长、省焊接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省制造业首台(套)产品工程化攻关项目、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0余项。教师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200余项,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省重点规划教材16本。
实训条件优越。校内实训基地由铸造3D打印技术应用中心、工业机器人焊接技术应用中心、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中心组成,集教育教学、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培训考证及创新创业五大功能于一体。已建成浙江省3D打印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德国莱茵认证的工业机器人培训考试中心、引领全国的智能焊接产教融合基地、智能检测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高地。同时,学院建设了一批高水平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与华瑞航空、浙江亚芯微电子、晶盛机电、天通控股等10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了高水平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我校是浙江省内唯一一所与华瑞航空联合培养航空大国工匠的非航空类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成效明显。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服务国家航空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封测、芯片制造、激光智能制造与3D打印等的增材制造技术技能人才。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专业,是培养“浙江智造”工业医生的摇篮,该专业创新开展无损检测技术人员、机器人检测技术人员、检测仪器设备维修维护技术人员等培养。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国家“双高”建设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以机器人在焊接领域的应用为特色,重点培养智能焊接领域的“工艺+机器人技术”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2024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学校首批职业本科专业实现招生。
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创新创业精神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近五年来参加全国和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和技能竞赛屡获佳绩。学生荣获包括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2项及省赛金奖3项,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银奖1项、省赛金奖2奖,全国“振兴杯”创新创效竞赛金奖1项,全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一等奖7项,首届全国“三丰杯”无损检测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浙江省“卡尔·马克思杯”理论知识竞赛一等奖1项,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银奖2项等60余个奖项;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特别推荐奖、全国大学生“百炼之星”、浙江省勤工助学之星等;每年有多名学生获国家和省政府奖学金。
学院坚持育训并举,积极投身社会培训服务。依托学校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教育部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基地和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培训了一大批技术技能突出的高技能人才。
毕业生遍布全国。每年毕业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就业岗位是制造业岗位,包括制造岗位、检验岗位和管理岗位等,职业发展上升空间大。就业企业包括中国500强企业、央企、研究院所及高新企业。学院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8%以上,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高、薪酬高,用人单位满意度在省内均列专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