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浙江宝泥科技:浙机电学子为海洋污泥治理提供新思路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19日 14:46 [来源]: [浏览次数]:

在海洋生态保护的版图上,舟山的蓝色海域承载着生态与发展的双重使命,却也面临海洋污泥的悄然威胁。当 “蓝碳” 的生态价值邂逅 “蓝海” 的发展愿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增材制造学院闫浩团队踏上舟山这片海域,以青春之姿实践海洋污泥治理的全新路径,为守护海洋生态平衡注入青春动能,一场关于海洋污泥治理的行动就此开启 。

一、污染之殇:海洋污泥敲响生态警钟

(一)污泥溯源:看不见的污染源

在舟山的多个码头,实践团成员们看到了海洋污泥的诞生地。港口装卸过程中泄漏的残油废水,如黑色的幽灵,混入周边海水;沿海工业区超标排放的工业污水,裹挟着重金属与化学药剂,在入海处形成大片黑水团;而在广袤的养殖塘,富营养化的尾水带着过量的氮磷元素,源源不断地涌入海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污染源,成为海洋污泥的原料库,日积月累,改变着海洋生态的微妙平衡。

(二)生态多米诺:生物链的断裂

东极岛,曾以清澈海水与丰富渔业闻名。但如今,实践团发现,这里的海水透明度明显下降,原本湛蓝的海水变得浑浊发黄。潜水调查时,成员们看到海底的贝类大量死亡,藻类附着层变薄,曾经穿梭其间的幼鱼踪迹全无。海洋污泥中高浓度的有机物与重金属,不仅降低了海水溶解氧,还破坏了海洋生物的栖息地,贝类因无法滤食而饿死,幼鱼因找不到合适的繁殖场所而数量锐减,而依赖这些生物的渔业与旅游业也遭受重创,渔民收入减少,游客数量下降,生态危机正转化为经济与民生难题。

二、传统之困:老路不通,新途待启

(一)机械挖泥:拆东墙补西墙的无奈

在部分海域,传统的海洋污泥治理依赖大型机械挖泥船。轰鸣的机器将海底堆积的污泥挖出,看似解决了眼前的污染问题。但实践团在监测中发现,挖泥过程扰动了底栖生态,大量海底生物被连根拔起,原本稳定的海底地貌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更糟糕的是,被挖出的污泥若处置不当,极易造成二次污染,成为新的环境隐患,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让海洋生态陷入治理破坏再治理的恶性循环。

(二)填埋之殇:定时炸弹的隐患

在陆地上,简单填埋曾是海洋污泥的主要处置方式之一。但实践团走访多地填埋场后发现,污泥中的有害物质在雨水冲刷下逐渐渗出,污染周边土壤与地下水,成为潜伏在陆地的定时炸弹。在舟山某偏远填埋场,周边农作物出现生长异常,土壤重金属超标严重,当地居民健康也受到潜在威胁。这种粗放式的处理手段,不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泥问题,反而将海洋污染转移到陆地,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

(三)治理盲区:偏远渔村的生态孤岛

在调研中,实践团深入舟山的偏远渔村,发现这里是海洋污泥治理的灯下黑。由于基础设施滞后,许多渔村缺乏完善的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村民生活污水与养殖废水直接排入大海,成为海洋污泥的重要源头。同时,跨区域的污泥运输成本高昂,使得这些渔村的污泥难以得到集中、有效的处理,在环保资源分配不均的困境下,成为被遗忘的生态孤岛

三、破局之路:科技赋能,青春献策

(一)调研一线:数据里的希望之光

实践团中陈涛、王星月、陈浩杰、张镇东等成员白天穿梭在滩涂、港口与养殖塘,采集污泥样本,记录水质数据;夜晚则在临时搭建的实验室里,分析样本成分,查阅国内外文献,探讨治理方案。在与当地渔民的交流中,他们了解到传统捕捞区域的变化;与企业负责人的对话,让他们掌握了工业排污的第一手资料;而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提供的历史数据,为他们勾勒出海洋污泥污染的演变轨迹。每一组数据、每一次讨论,都让他们离解决方案更近一步。

(二)青春智慧:靶向治理方案出炉

经过数周的调研与分析,实践团提出了一套针对舟山海洋污泥的靶向治理方案。针对偏远渔村,建议政府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实现污水就地处理与达标排放;对于跨区域污泥运输难题,他们设想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协同处置平台,整合各方资源,降低运输成本;在污泥处理技术上,实践团引入新型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特定微生物分解污泥中的有机物,实现无害化处理与蓝碳的高效转化,将污染变资源,为海洋生态减负的同时,挖掘海洋碳汇潜力。

(三)未来展望:从蓝图实景

实践团负责人闫浩表示,此次调研只是起点,他们计划将详细的调研数据与治理方案整理成《舟山海洋污泥治理优化建议》,提交给当地政府与环保部门。后续,团队还将持续关注方案的落地实施,利用学校的技术资源,为部分试点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如协助建设污水处理站的智能化监控系统,参与生物修复技术的现场试验。他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舟山的海域能重新恢复清澈,海洋生物重回故里,而他们的青春智慧,能成为这片蓝海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在舟山的调研中,蓝色卫士实践团深刻体会到,海洋污泥治理不仅是生态命题,更是民生考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社会各方携手,用科技的力量与青春的担当,为海洋生态的修复与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